青年黄大年的经历:从欧阳海式好少年到北大旁听生
来源:    时间:2022-05-19 14:48:48

  中新网长春5月18日电 (郭佳 曲家伟)今年是中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逝世五周年,他生前工作单位吉林大学18日对外介绍了“青年黄大年的成长印记”,将黄大年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来。

  欧阳海式好少年

  1958年8月,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教师家庭,当时虽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黄大年从小就对科学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英雄模范的故事更是让他百听不厌。

  欧阳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战士。1963年,他所在的部队行军经过一段铁路时,一匹战马受惊拉着炮车横在轨道中间,此时列车正在快速驶来。危急时刻,欧阳海奋不顾身推开马车,挽救了国家财产和旅客的生命,自己却壮烈牺牲。

  黄大年的同学司志刚回忆,1970年的一天,他和黄大年在放学的路上,突然发现当地农场的一辆拖拉机抛锚停在了铁路中间。他们赶忙过去帮忙推车,可根本推不动,不远处的山坳里已经传来了列车的隆隆声响。由于山势阻隔,司机无法发现即将降临的危险。

  司志刚回忆,黄大年当时没有犹豫,拼了命似地向火车驶来的方向飞奔过去,边跑边脱下上衣,使劲地摇晃。终于,司机发现了向他示警的孩子,并及时刹车制动。在距离拖拉机只有不足百米的地方,列车安全停了下来。

  几天后,农场给黄大年所在学校送来一面锦旗,上写“欧阳海式好少年”。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1975年10月,17岁的黄大年考入广西第六地质队工作。

  地质队的工作流动性很大,几个月就要换一个工区,搬家是经常的事。对黄大年来说,自己最重要的家当是书。物探工作需要用到炸药,队里有好多废弃的炸药箱,他就挑一个冲洗干净用来装书。每次搬家,打包行李和在搬家路上时,那箱书被保护得最好。

  当时,黄大年和同事有时会租住在农村,有时会住工棚,白天背着仪器到野外作业,晚上回到住处还要绘图制表、整理档案。无论多累,他都坚持在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他的话语中有时会突然跳出“拉普拉斯方程”“傅里叶级数”等数学名词,令身边所有人都感到吃惊。他还自己动手土法测试岩石磁化率与岩石温度的关系,尝试发现地质目标。

  1977年,黄大年的高考成绩超出了当时很多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那时,为国家寻找矿产和能源已经成为地质队员黄大年的职业理想,于是,他来到了长春地质学院,专业就是金属及非金属地球物理探矿。

  紧张充实的大学四年里,黄大年一如既往地惜时如金,每天最晚下自习的永远是他,路灯下、走廊里,经常会看到黄大年读书的身影。毕业分别时,他在给同学毛翔南的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践行一生的誓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北大旁听生

  1986年,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完成硕士阶段的学业后留校任教。作为青年教师,他努力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想方设法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

  有一次,他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到北京大学的本科生课堂去旁听。工作人员很快就发现了他。当他说明了来意之后,对方被他的精神所打动,破例允许他在教室听课,使黄大年可以近距离体会顶尖高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不过,中国在重磁数据处理技术国际前沿的跟踪研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黄大年经常夜不能眠,因此他下定决心出国深造。

  1992年,黄大年获“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的全额资助,被选送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当时全国30个公派出国留学生中地学领域唯一的一个。

  从北京出发前,黄大年找到当时从学校岗位调任地矿部教育司的孟宪来老师,在他办公室郑重地说:“孟老师,请祖国放心,我一定会回来的!”

  2009年底,黄大年从英国归国,回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任职。此后七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完) 【编辑:黄钰涵】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文化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